“我觉得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长篇首作,最重要的是,它真正反映了‘人’。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很久之后还能感觉到这些人仍然活着。虽然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电影,但能让观众有这种感觉的却并不多。”
阅读一个作品时,最好的状态是你被激发起写作的欲望,想创作另一部作品去“回应”它。“作品”未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影像创作同样是一种“回应”。
所谓“纸之月”,就是在说,月亮不是真的,不过是一种幻象,一个虚假的东西,但即便是幻想的,虚假的,只要它美,好像也可以啊。在小说中,这是女主角的心境。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直接描述出人物的心境,但电影必须把内心风景具象化,于是出现了令你印象深刻的那个场景。
现在读书,即便觉得这本小说特别棒、特别有意思,也并不代表我想把它影视化啊。想拍成电影和读起来有趣,这两个开关不在一个位置上。
在体育馆内,菊池宏树看完前田凉也拍的录像后,猛然间感到有什么光亮存在。我在想,这个光是什么,光从哪里来?我凭直觉认为应该把这场戏放到屋顶上去拍,在夕阳西下时。从这一点,我展开自己的想象,虽然跟原作越来越远,但心中的那个故事却越来越完整了。
其实,学生拍的电影质量一般不高,也没什么人去看,但为什么还要干这样的事情呢?支撑大家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时不时感觉到自己拍的东西跟高品质的东西有一点点共通之处。
文学和电影由于形式不同,能表现的东西当然有区别。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刚才提到改编自三岛由纪夫小说的电影——我不说具体哪一部,那位导演太过尊重原作,直接把原作挪上银幕,它便不再是一部独立的电影,更像是小说的周边产品。这是做不得的。一个电影人一定要独立地去拍电影,如果只想着尊重原著,把原著影视化,那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所有不期而遇的幸福——如何从故事的结束处开始?》萌芽 2025.07